M.2固态和SDD固态硬盘
SSD是固态硬盘的英文简称,固态硬盘有两种接口,分别是SATA接口和M.2接口。
SATA接口与m.2接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速度和体积上有区别:
1、传输速度不一样:
M.2的传输速度更快,采用了NVMe协议的960PRO M.2固态硬盘,读取速度最高是可以达到3.5GB/s的,是传统SATA固态硬盘的7倍。
SATA 3.0通道的最大传输速度为6Gbps,实际速度最大为560MB/s。
2、体积不一样:
M.2标准的SSD的单面布置的总厚度仅有2.75mm,而双面布置的厚度也仅为3.85mm。
mSATA的尺寸为51mm×30mm,它的的单面布置厚度为4.85mm。
不过也要注意,其实并不是所有的M.2固态硬盘读写速度都很快,如果是采用SATA通道的M.2接口固态硬盘,读写速度不会超过550MB/s。
ATA接口的优点:
1、S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,可以在较少的位宽下使用较高的工作频率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带宽。
2、SATA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,传送的效率比较高。
3、SATA的起点更高、发展潜力更大。
M.2接口的优点:
1、数据传输的速度更快,M.2接口有两种类型,分别是Socket 2(B key——ngff)和Socket 3(M key——nvme),其中Socket2支持SATA、PCI-E X2接口,而如果采用PCI-E ×2接口标准,最大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700MB/s,写入也能达到550MB/s;
而其中的Socket 3接口可支持PCI-E ×4接口,理论带宽可达4GB/s。
2、采用M.2接口的固态硬盘提供了更大的存储容量。
在选择固态硬盘时最关心的除了价格、容量外就是接口类型,无论厂商宣传还是媒体报道中我们最常见的字眼就是SATA接口和M.2接口,然而由于一些误导性的宣传使得很多消费者直观地以为M.2类型的性能比SATA要高很多,盲目消费M.2接口的固态硬盘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其实,M.2只是固态硬盘的接口其中一类的总称,真正判断传输速率高低还要看该硬盘的协议类型区分。要知道,标称M.2的固态硬盘接口一种是Socket 2一种是Socket 3。Socket 2支持SATA和PCI-E 3.0×2通道,采用AHCI协议类型,简单来说就是这类M.2固态硬盘与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的传输速率相差微乎其微,最大标定传输速率不会过千兆。Socket 3则采用NVMe协议,接口样式略有不同,而最重要的是该协议下的固态硬盘属于目前最尖端的产品,传输速率最低也可达到千兆以上,在未来也有NVMe协议取代AHCI协议的趋势。
除此之外,作为消费者我们还希望所购买的固态硬盘性能稳定且耐久度更长。而这方面就与闪存颗粒的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。当我们查看固态硬盘参数表时,会发现在闪存类型项目中看到SLC、MLC、TLC甚至QLC的字样,它们分别代表了目前固态硬盘闪存颗粒的密度,大致可按照SLC<MLC<TLC<QLC理解。密度越大储存性能越好但与之相反的是寿命越短,目前从价格、寿命、存储能力三方面考量以MLC类型为主,是比较均衡的产品类型。而SLC虽然寿命较长,但由于颗粒密度小在传输速率和性能方面体验较差,不建议购买。
通过接口协议和闪存颗粒的区分,我们大致了解了固态硬盘的种类和特点,我们也可借此根据使用的环境而甄别固态硬盘的挑选方式。例如游戏程序运行通常以读取数据为主,辅以少量的写入操作,相对硬盘的工作压力和损耗程度较低对使用寿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,我们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挑选读取速录较高的TLC产品购买,以保证性能为第一要素。而办公环境使用时,由于诸多文件需要频繁写入和读取,所以建议挑选MLC以保证寿命的耐久。当然,我们在挑选固态硬盘时还需要根据主板的接口类型、容量大小以及预算资金等方面进行考量。
获得更多 -> 电脑知识 -> 硬件知识责任编辑: webmaster >>> 百度上搜索 谷歌上搜索
点击复制本连接 (http://www.hugesky.com/showarticle.php?id=6936)>>> 相关资讯:
【声明】: 以上文章或资料除注明为电脑技巧原创或编辑整理外,均为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推荐。以上内容以共享、参考、研究为目的,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。 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文章,可能资料来源不规范。如有涉及版权请给予及时联系更正或予以删除。 |